【因害怕損失而改變】
國內知名學習專家、暢銷書《上手》的作者許岑老師曾經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他說為了訓練人的專注力,有一個撒手锏,這個撒手锏就是購買一件足夠昂貴的學習工具。比如,有一段時間許岑老師學習吉他,普通人通常會在琴行里買一把200—300元的入門款吉他,稍稍“發(fā)燒”一些的吉他愛好者頂多會去買幾千元的中高端款吉他。但許岑老師偏不,他認為要買就買極品,在他26歲首次學習吉他的時候,他竟然買了一把47000元的吉他。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許岑老師家里比較富裕,其實不然,這47000元是許岑老師向他的朋友們借的,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把購買這個教具的外債還清。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么他要這么做呢?是的,因為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學會吉他這門樂器。他認為,自己必須每天投入大量時間練習,因為“少彈一會兒就是一種浪費”。
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許岑老師在學習吉他期間,每天練琴的時間從不少于4小時,這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演奏出高難度的作品。
同樣地,有一段時間許岑老師開始練習書法,很多人都用報紙練習,講究一點兒的人喜歡用5毛錢一大張的土**元書紙,而許岑老師的選擇再次讓人驚訝:因為他購買的是每張20元的高檔宣紙。通常一張宣紙可以寫20個字左右,這意味著每寫一個字就要花1塊錢。這顯然又會在極大程度上觸發(fā)人們內心中的損失厭惡情緒,于是,就會倒逼自己“每一次落筆都必須鄭重其事才行”。
基于以上兩個事例,許岑老師認為,無論是學習工具,還是其他任何用品,買東西千萬不能圖便宜,因為表面看起來省下了錢,但圖便宜卻會大大浪費一個人的時間,因為“便宜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依靠專注力制造出來的,只有買來昂貴的物品才能讓你感知到某種專注力,才能對一個人本身的專注力形成一種訓練”。
由此看來,如果一個人想讓自己充滿學習動力,購買**昂貴的教學物品,啟動自己的損失厭惡機制,不失為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們還可以利用損失厭惡原理讓自己早起。雖然市場上也存在早起打卡社群,但有些人對于繳納這點兒錢可能并不在意,不在意就無法觸發(fā)損失厭惡,如果自己恰恰就是這種情況,你又該怎么辦呢?
時間管理專家**曾經做過一次分享。在分享中,**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早起方案,這個方案同樣運用了“損失厭惡機制”,能讓人產生足夠的動力,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兒。
這個方案由如下三個步驟組成:第一步,準備2個鬧鐘或2部手機,如果期望自己6點起床,那么就把其中的一個鬧鐘設置為6點,并把它放在自己的臥室里;第二步,將另一只鬧鐘設置為6點03分,并把它放在客廳里;第三步,設置為6點的鬧鐘鬧鈴的音量可以適當地小一些,只要能把自己從睡夢中喚醒就可以了,而設置為6點03分的鬧鐘則要把鬧鈴的音量調至最大,大到足以把全家人都能鬧醒。
如此一來,第二天早上,等第一只鬧鐘把你喚醒之后,為了不讓3分鐘后會產生巨大鬧鈴聲的鬧鐘觸發(fā)(規(guī)避可能被家人罵的精神損失),你就有足夠的動力起床,并去關閉那只即將響徹全家的鬧鐘了。而這么起來走一圈,很大程度上睡意就會消失,早起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星星法則,做出持久改變
什么是星星法則?這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丁·麥德斯在其新書《如何做出一項持之以恒的改變》中提出的結構化堅持模型,這項法則由Start(開始)、Traction(獎懲)、Adherence(堅持)、Refinement(修正)四個單詞組成。因其首字母正好組成了STAR(星星),故被稱為星星法則。
星星法則的核心原理同樣脫胎于損失厭惡原理,但它更結構化、更有章法和步驟。
第一步:Start(開始)。比如一個體重超標的女孩子,從某一天起決定要用管住嘴、邁開腿的方式來減肥,但是她特別愛吃蛋糕、冰激凌之類的甜點,所以在“Start”部分,她決定從今天起就不再去碰這些含糖量高的食物了。
第二步:Traction(獎懲)。只有一個決心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在星星法則的獎懲環(huán)節(jié)中,有兩個行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女孩必須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自己不再碰甜食”的承諾;其次,就是關鍵點,她要提高自己忍住不吃甜食的動力,她可以在朋友那里押1000元,再把每次進食的照片發(fā)給對方。如果一旦不守承諾了,對方就有權從1000元押金中拿走200元。
第三步:Adherence(堅持)。每當自己堅持不住要放棄的時候,就要想到一旦放棄,不僅在社交媒體上違背了自己的承諾,繼而損害了個人形象;同時自己的1000元錢也要“貢獻”給這位朋友了。正因為這份損失厭惡的心理機制,讓她更愿意做出理性的行動,從而設法規(guī)避損失。
第四步:Refinement(修正)。在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之后,比如體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此時就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重新回到**,審視和思考怎樣才能更高效地降低脂肪?比方說可以把每天做15分鐘有氧運動的舉措加入公開承諾和“不做就扣押金”的玩法當中,用來讓自己更有動力每天堅持運動。
小心被別人套路
我們認識了損失厭惡原理能幫助人們產生動力、對抗熵增做功;同時也會被他人利用,成為套路我們的工具。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規(guī)避損失厭惡原理對我們產生的負面作用呢?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教授把人的大腦分為兩個系統: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主控快思考,系統二負責慢思考。
快思考是感性的,它既是人們的本能反應,也是平時經驗積累的結果,系統一的運作是快速且無意識的。簡單來講,快思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不過大腦”,比如乘法口訣“九九八十一”“七七四十九”,這些已經成了我們的本能和應激反應。
慢思考則是理性的,是通過學習、計算、邏輯推理等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腦力深入思考的過程。比如做一道復雜的邏輯推理題,或者在兩個重要選擇中深思熟慮,做出最優(yōu)的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在使用系統一(快思考)來工作,因為快思考是常態(tài)運行且不能被關閉的。但系統一往往會受到像損失厭惡原理等認知偏誤的影響,所以經常會出現錯誤的決策。而系統二(慢思考)雖然能避免我們陷入各種陷阱,但系統二是懶惰的,需要人們主動激活它才會發(fā)揮作用。
因此,為了規(guī)避損失厭惡原理產生的負面作用,首先,你要在今天學習了損失厭惡原理后有一份覺知,當你看到他人使出類似招數的時候,要有自己正在被他人套路的意識;其次,在意識到自己被套路的時候,你要主動地調用系統二,請出慢思考來判斷對方希望你購買的這件商品或者做出的某項行動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你是被損失厭惡控制了,還是購買或者這項行為的確是你認真思考后的正確行動。
我們以投資場景為例,一個規(guī)避損失厭惡原理的好方法就是不再進行可以迅速完成交易的股票,轉而去做行業(yè)基金的投資。因為行業(yè)基金的交易通常需要24小時以上才能完成基金份額的轉換,這就給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去調用系統二(慢思考),從而覺察自己是否受到了股價波動的影響,是否被損失厭惡的情緒操控。因此,在投資上如果采取類似天然能調用自己系統二(慢思考)的方式,我們就能成為掌控者,不再被損失厭惡左右。
事實上,調用系統二(慢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克服熵增、調用腦力做功的過程。因此,當你能識破損失厭惡原理,當你能有一份覺知主動地調用慢思考的時候,你也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做功。